产品中心
——聚焦云南省昆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系列报道之三中国绿色时报2月22日报道(记者吴兆喆)岁末年初,正能量成为13亿国人最爱的词汇之一。有语言学家指出,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昆明采访时,街头巷尾说到与正能量相关话题最多的便是植树播绿。
一些市民朋友说,有了美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有蓝天、碧水、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土地。据昆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统计,创森的4年间,全市700万人义务植树尽责率为93.6%,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3%,植树播绿已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提高知晓率,全民参与创森你看我这个围裙,你看这上面的字,一目了然就能知道我们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昆明市西山区马街的张大妈一边洗菜一边给记者讲创森的意义。不只是马街,在西山区共有80%以上的家庭都有这样的围裙,或印有创森字样的购物袋。
张大妈说:只有实用、常用的宣传品,才能时刻提醒人们保护生态,才能让人们知道、参与、奉献,并成为习惯。自2009年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森林昆明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绞尽脑汁聚集创意,大大增强了广大市民爱绿、植绿、护绿的意识,彰显了昆明独特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昆明市创森办组织开展了市民最喜爱树种评选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投票,遍及全市14个县(区、市)和5个开发(度假)园区,收回有效票数91.5万份。昆明市林业局、昆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爱我昆明?美在春城昆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摄影大赛,引起了市民及业界的极大关注,收到参赛作品4000余幅(组)。昆明市创森办、林业局制作并印发昆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知识问答问卷10万份、森林城市幸福昆明宣传手册10万册,在交通要道和人流密集区设大型宣传标牌100余块此外,昆明还在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开设了创森专题,在市电视台制作了创森特别节目,在全市大、中、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科普活动,做到了报纸常年有文字、电视常年有图像、广播常年有声音、网络常年有信息。
不管是摄影大赛,还是网络选树,或者生态科普,重要的是激发了市民参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透过文字、图片、声音让大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让人与自然更和谐。昆明市创森办主任、市林业局局长曾令衡说。显然,记者手中的两组数据可以有力佐证曾令衡的期盼。其一,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中显示,昆明在38个参评城市的角逐中,绿色发展水平排名第四;其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计结果表明,昆明与其他五地并列全国最好空气质量第一名。
好空气来自好生态,好生态必须由大家共参与。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如何能让保护生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为,并成为习惯,才是创森的真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提高富民率,抢滩观赏苗木当昆明市形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上下合力的创森氛围时,公众关注的焦点便从生态林业转移到了民生林业上。那么,如何才能既保证青山常绿,又保证富民增收呢?1月24日,记者在昆明市宜良县见到了因发展观赏苗木从负翁变为富翁的当地农民张洪德。2006年,张洪德背着1.8万元外债,用全家仅有的1500元现金创业,种植、培育观赏苗木。短短几年来,他的苗圃已发展到80亩,苗木品种超过50个。
尤其是随着森林昆明推进力度的加大,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热潮的涌起,观赏苗木供求剧增,2012年他的纯收入达到了200万元。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来自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客商看中了张洪德苗圃里一株树龄20年的三角梅,但他始终没有为5.8万元的价格所打动。为避免张洪德的致富不是个案,记者沿宜九公路前行,又采访了多位企业高管和农民。
今年57岁的陈茂生是宜良县五百户营的农民,在到苗圃打工前,一直是靠种水稻和打零工养家。现在他把家里的地租了出去,自己在苗圃打工,两项算下来年收入有3万多元,是过去的两倍。在家门口打工,不只省下了一天三顿的饭钱,过春节的时候,再也不用为买票发愁了。
老张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对于苗圃工人的工资问题,云南花城景观建设有限公司经理苏艳波告诉记者,男工每天70元,女工60元,具体薪资还会根据具体工作上下浮动。随着创森的进程,宜良县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占地1万亩的昆明泛亚花木城,欲建成我国西南最大的花木交易市场。目前,最后一期工程正在完善中。
宜良县林业局副局长杨琴丽说,花木城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将达百亿元。据花卉苗木产业与宜良县齐头并进的呈贡区统计,该区斗南花市2012年月季上市463.5亿枝,康乃馨上市530.7亿枝,勿忘我、满天星、情人草上市近395亿公斤,整个市场鲜切花年交易总额约35亿元。经济增速是带动全民积极参与的重要抓手,有力促进了林业生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昆明市创森办副主任马陆章说,2012年全市新增苗木基地7.4万亩,带动农户8714户,苗木花卉产值51亿元,林农人均增收1000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高覆盖率,革新退耕还林面对花卉苗木促进富民增收的事实,有人提出疑问:在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或技术投身花卉苗木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更多农民在参与生态建设的同时改善生活呢?或许,结合创森出台的《昆明市市级退耕还林实施管理办法(试行)》、《昆明市市级退耕还林作业设计编制细则(暂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给出解答。此退耕还林非彼退耕还林。
马陆章解释说,昆明市实施的退耕还林是在国家退耕还林的框架之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的调整,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激发他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热情。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各级政府要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采取流转经营等综合措施,大力引导培育规模发展苗木基地、木本油料、木本花卉等产业,并同步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以保障用水需求。
就退耕农户基本生产生活的保障,马陆章介绍,对法定在册的承包耕地,每亩每年补助500元,如果种植核桃连续补助8年,种植其他经济林或生态林则补助5年;对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无证事实耕地,每亩每年补助300元,连续补助5年;实施退耕还林当年,每亩还一次性补助种苗费200元,培育成为核桃采穗圃的,一次性补助1000元。还有一项利好政策就是,如果退耕还林及周边无林地造林连片规模超过1000亩,可经县级政府批准,利用其中不超过3%的面积建设临时看管用房,适度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等生态园区。仅此一项,在带动农民发展林业生态的基础上,更吸引了企业前来投资兴林。马陆章说,与发展观赏苗木一样,剩余劳动力又可以足不出村在园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
据昆明市林业局数据显示,全市规划退耕还林总面积达171万亩,其中2012年完成20.5万亩,占计划的102.5%,已下达市级先期补助资金5000万元。在记者采访中,晋宁县农民李有贵说:前期政府补贴可以鼓励大家退耕,后期林子长大后,收益会越来越多,生态会越来越好,这是循环的好事情。同样的好事情也发生在官渡区、嵩明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等地,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渐恢复,生物多样化得以持续,丰富的生态资源对于农民来说,是比耕地更有价值的创收源。
生态和民生是林业的一体两翼,只有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协同推进,互动双赢,才能使更多人投身林业、发展林业、壮大林业,为建设森林昆明传递正能量。
本文来源:米乐官网网页入口登录-www.1791314.com
友情链接: 亚星游戏官方网站入口手机版 半岛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太阳集团8027